瑞士行记

  12月12日

  坐在开往East Midland机场的公共汽车上,看着窗外擦肩而过城市,我的日记从这里开始。2个小时后,我将和同伴们一起搭乘飞往日内瓦的飞机,开始7天的背包旅行。从车上下来时,忽然天上飘起雪来,巧的是这是我来英国以后见到的第一场雪。

  East Midland机场比我想象中的还要小,狭长的大厅一侧是各式各样的纪念品商店,在大厅的顶头便是过会儿检票的地方,而此时空无一人。登机手续极简单,护照、机票,工作人员一一核对即可放行,一点不像国际航班的架势。同行的乘客大部分都只带随身的小件行李,偶尔带着大包小包的多半是去瑞士滑雪。因为是在网上订购的机票,我们来之前并没有拿到机票,只是凭一个确认号码和护照登机。我们乘坐的飞机也是私人公司的飞机,机身上印着橙色的商标。从East Midland起飞的飞机大多飞往欧洲内陆,所以都是中等机型,乘客不多。机票廉价,几十磅就能往返欧洲大陆,难怪说欧洲是旅行者的天堂。

  两个小时过得飞快,我们此时已提了行李,加入了排队等候入关的队伍。日内瓦机场,来往的大部分是国际航班,入关的队伍排了老长。我们和其他持非欧盟护照的旅客站在大厅的右边,左边是持欧盟护照的旅客,右边的速度明显慢一些。虽说这样的场面在来英国的时候也经历过,但在排队等待的那一刻心里还是有些紧张。“万一过不去可怎么办” 我心里嘀咕着,而工作人员此时正一板一眼地核对着我护照上的信息。屏气凝神几十秒之后,我终于拿回护照,进入繁忙的侯机大厅。

  华灯初上的日内瓦让我有重回大都市的感觉,在诺丁汉呆的这几个月,已习惯了一个车道的马路以及高度在两层以下的建筑。日内瓦的建筑风格和诺丁汉完全不同,大部分建筑是四至五层,年代似乎并不久远。同行的伙伴有几个是北京、上海来的,想必这样的情景也令他们想起自己的城市了。夜幕中的繁华都市,东方和西方竟如此相似。

  背包旅行的第一站——日内瓦

  我们一路打探终于找到了来之前在网上预定的那家青年旅舍。地处繁华闹市的青年旅舍,离日内瓦中心火车站只有5分多钟的路,让我们这些背包旅行者轻松了不少。今天晚上我和另外两个同伴住一间。屋里是两张高低床,令我想起了快乐的大学时光。同屋的还有一个外国男孩,卷卷的头发,看样子是一个人来旅行的,我们进屋时正碰上他一个人吃晚餐,满屋的鱼罐头味道。我把租来的被单往床上一撩,简单收拾了一下行李,便和同伴们一起出了旅馆,准备到附近逛逛。

  看看表,8点刚过,街头依然人来人往,我们向着车站的方向走去。这里的橱窗在灯光烘托下格外漂亮,虽然大部分商店已经关门,但明亮的橱窗仍吸引了不少过路人的目光。腹中空空的我们一路走,一路欣赏橱窗,经过几个街口后,找到一家披散店,走了进去。小店生意兴隆,我们5个人找了张桌子,挤着坐了下来。披散味道不错,5个人分食,吃起来更有滋味。席间遇到两个小孩进来要钱,身材娇小的他们戴着大头面具,一边唱歌,一边在披散店里走动,见无人响应,便默默离去。

  回到旅馆,已是深夜,我们简单安排行程,便各自回房休息。

  12月13日

  清晨5点,刚刚从梦中醒来的我们便匆匆上路。昨晚已经买好了四天的火车联票(Swiss Pass),这样从今天上午开始,往后的四天里,我们可以无限制地搭乘瑞士国铁系统的任何火车、市内公共汽车以及部分线路的游船。今天上午的目的地是瑞士中部的Interlaken,那里是上少女峰的必经之路。清晨的火车站,旅客很少,除了我们,就只有稀稀拉拉几个人在站台上。我们乘坐的是双层火车,座位舒适,而且整节车厢只有三分之一的乘客,大家散坐在各处。

  火车在晨雾中急驰,远处的田野和树木在浓雾的掩盖下若隐若现,我吃力地辨别着那些一闪而过的画面。终于,快9点的时候,天亮了。满眼的绿,令我一刻不停地看着车窗外,只可惜的是我的相机无法记录这一切。就这样,我们经过了近3个小时的火车之旅,到达了位于瑞士中部的Interlaken。

  初到Interlaken,只觉得一个静字。小小的火车站,上下的乘客不多。走在城市的街道上,除了身边偶尔经过的汽车外,行人极少,商店和酒吧也没有特别之处,这一切让我怀疑这里就是知名的渡假区。我们只计划在小镇停留3、4个小时,稍后将向伯恩高地进发。奇妙的事情发生了,我们偶然听见了水声,寻声而去竟发现一个小水坝,水坝一侧是图恩湖。幸而让我们发现了这个小水坝,不然接下来一个多小时的美景,我就无缘享受了。我们沿湖而行,正午的阳光把我们个个晒得暖洋洋的。碧绿色的湖水,静静流淌,在雪山的映照下,如仙境般美丽。湖边的别墅,和先前看的建筑不同,色彩各异,一幢幢各自独立,与周围的风景融为一体。我们沿着湖边走了很久,直到有天鹅和野鸭向我们游过来。这些贪吃的家伙,争抢着我们施舍的面包,一会儿功夫,我们面前竟聚了一大群食客。时间过的真快,离我们原定的出发时间越来越近,我们不得不告别Interlaken,继续下一站的行程。

  雪中的小镇——Murren

  从车站出来,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几十分钟的车程,竟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Murren这个只有400多居民的小镇,海拔1600公尺,位于伯尔尼山脉西侧,只有铁路与外界相通。进入小镇之前有一段路极为险要,缆车将我们徐徐拉上,陡峭的岩壁近乎垂直,压力的变化让每个人的耳朵感到不适。到达Murren已是黄昏时分,大家急着落实今晚的住处。好在我们来之前已经订好了一家旅馆,位置离车站不远。旅馆是家庭式的,主人很热情,领我们参观了二楼的房间,然后安排了明天的早饭。因为是淡季,这家旅馆只有我们这群游客,两层的小楼一下子成了我们这些中国学生的天下。我们的房间外面是被白雪覆盖的网球场,对面就是雪山,站在阳台上可以欣赏到俊美的伯尔尼山脉。

  赶在邮局下班之前,寄出了三张明信片——一张给远在中国的父母,一张给同样飘泊异乡的兄长,还有一张是寄给我自己。我用心写着卡片,希望远方的他们能和我分享这里的美景。

  来不及欣赏雪山中的日落,我们匆匆赶去小镇的火车站,打听明天上山的路线和时间。回来的路上,我们几个商量了一下,决定今晚找家饭馆,享用瑞士的特色美食——Fondu(起士火锅)。我们点了一个一人份的火锅,外加一份老板娘推荐的土豆香肠。起士火锅和我们在家里的吃法基本一样,酒精炉上座着一个小锅,同时端上来的还有一小篮面包块,以及四把造型别致的叉子。Waiter将炉火点燃,小锅里的起士已经熔化,发出淡淡香味。沾着奶酪的面包嚼在口中,有种说不出的味道。“像臭豆腐”,同伴之一开口说到。是啊,加过酒的起士,吃起来总觉得怪怪的。大家庆幸刚刚点菜的时候没有听从老板娘的意思,而是只点了个一人份的火锅。我们把另外一份菜分作四份,配上免费的纯净水和热气腾腾的火锅,气氛如过节一般。

  雪山之夜,即将过去,而我却发现自己带的数码照相机出了问题,今天白天照的一些照片,已经无法显示。另一个意外是,我住的那间房暖气坏了,我和同屋的女孩靠着不算厚棉被将就了一夜。


  12月14日

  七点半,我们准时来到楼下餐厅,这是预定的早餐时间。餐厅的窗户同样也是面对着雪山。此时天还没大亮,微蓝的天空点缀着淡紫色的朝霞,景色奇异。早餐是自助式的,品种丰富,牛奶、面包,果酱,火腿,能想到的这里几乎都有。不一会儿,餐桌上已经堆满了大家拿来的各式食物,看来这顿早餐得慢慢享用了。笑眯眯的老板不时过来看看桌上的咖啡是否喝完,似乎我们的到来让这家旅馆再度有了声气。

  经过老板的介绍,我们决定放弃少女峰,改道希尔特峰,因为那里的风景绝对是最美的,虽然高度比少女峰低。希尔特峰的名气多半来自几年前的一部电影——007的其中一集是在这里取景。登上希尔特峰需乘空中缆车,而缆车的起点就在Murren小镇。离开旅馆,只几分钟的路,我们就到了缆车的起点。这时大厅里已经站了不少人,全是上山顶滑雪的,雪橇、头盔、手套,装备齐全,而我们的打扮似乎与这里的气氛格格不入。不管那么多了,我们买好了票,准备上山。在等待的时间里,我注意到大厅的报告栏一侧有几幅黑白照片,还有一些登山器具陈列在照片下面。原来这里曾有日本登山队员登顶的记录,他们当年徒步征服希尔特峰的照片成了这里永久的纪念。怪不得这个小镇上处处都能见到日语标志,来此的日本游客一定不少。缆车很大,一次可以乘坐二十个人左右,四周是透明玻璃,车内仅有一名操作员。

  缆车行至半空处,眼前的希尔特峰,以及身后的群山,将我重重包围。此刻初升的太阳将整个大地照成银白,天空的云彩被拉成了一轮一轮的波浪,我们乘着这只“小船”,一路飘向远方。这一切仿佛梦里的画面。

  换乘第二部缆车后没几分钟,我们就到达希尔特峰顶部。观景台是一座圆形建筑,四面全是玻璃。准备滑雪的人们动作娴熟,穿戴完毕,三五成群地来到出口处,然后飞似的消失在白色中。我拿着照相机,想拍几张滑雪的照片,可快门始终跟不上滑板的速度。这时一对母子正准备出发,孩子大概7、8岁的样子,一身滑雪装扮,精神奕奕。我走上前去,“Can I take a picture for you?",他点点头,一脸微笑,摆好了姿式让我拍照——多可爱的孩子啊。接着,我的几个同伴们纷纷上前与他合照,而站在一旁的母亲已经穿戴整齐,看着我们正围着她的孩子照相,不忍打扰。不多会儿,这对母子也消失在雪域中。喜欢滑雪运动的人,心胸必定开阔,因为他们具有大山的性格。

  观景台上,风景独好。大家疯狂拍照。

  回到Murren,已是中午。我们找到一家出租雪橇的小店,租下两部雪橇,准备一试身手。雪橇是那种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样式,木制的,最多可以坐两人。我们出了商店,便在门口的小路上滑了起来。我们一边滑一边拍照,笑声、惊叫声,感染了宁静的小镇。

  几个小时后,告别雪山与小镇,我坐上了去苏黎世的火车。

  照例是找旅馆,安排行程,经过两天的磨炼,我们已经训练有素。今晚住的旅馆,在一家餐厅的二楼,通过狭窄的楼道,几经迂回才能找到旅馆的大堂。像所有的大城市一样,苏黎世寸土寸金,能找到这家廉价的旅馆我们已经很满意,虽然比起前几日,条件是差了些。

  夜幕下的苏黎世,色彩绚丽,有轨电车穿梭于市,给寒冷的冬夜增添了几分暖意。沿苏黎世河两岸是这个城市最繁华的地段,商铺林立,精心布置的橱窗里是各种高档商品。漫步在老城的街道上,我们走走停停,石子铺的小路,一如百年前的样子。抬头看到河对面被灯光照亮的双塔,在昏黄的夜空下格外醒目。当来到双塔脚下时,才发现它是一座古老的教堂,历经沧桑的大殿此刻被射灯照得通明。城中处处是古老建筑,石街石壁,如果没有路灯照亮,胆小的人怕是不敢出门。夜晚的寒风讲街上的行人吹散,而我依旧不愿离开。我们沿着河边一直走着,深夜的苏黎世河,河水轻拍石堤,几只天鹅躲在桥下小憩——最美的夜景不过如此。

  12月15日

  白天的苏黎世,没有夜晚漂亮,我不得不承认。也许是年代太古老的原因,所有的建筑都是灰色的,连流淌着的苏黎世河,也是黯淡的颜色。今天是周日,上午没有多少人愿意出门,我们一行人提着行李,缓步走在寂静的街道上。本打算多看些地方,但靡靡细雨让我们决定提前离开苏黎世,去此行的最后一站蒙投。

  从苏黎世到蒙投,几乎是从瑞士的最北边一直到最南,坐火车需要3个半小时,中间要在洛桑转一次车。在火车上,坐我们对面的是一位老者,他的爱犬懒洋洋的趴在主人身边。可惜老人不善英文,我们只简单的聊了两句。瑞士是一个多语种的国家,北方是德语区,而南部则是法语区。我们一路上行车住店还算顺利,总有会英文的朋友帮忙。

  日内瓦湖的明珠——蒙投

  一出火车站,我们发觉蒙投出奇的热闹。满街的行人,大家似乎都在赶路,我们一时失去方向。这时,一位白发老妇向我们走过来,她那双湛蓝的眼睛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目光。“你们是去Territet吗?我刚刚在火车上听见你们问列车员Territet怎么走,” 她用英语问我们,说得并不流利。“是的,是的” 我们一边点头,一边回答。今天竟然有好心人主动为我们带路,我们的运气真好。我们跟着老妇人穿过几条街,来到一个车站。“你们在这里等车” 老人用手指了指站牌,示意我们这里是车站。原来蒙投就一路公共汽车,1路,贯穿全城,每5、6分钟一趟。我们告别了老人,专心等车。车站对面是一个圣诞集市,一间间的小木屋里摆着各种各样的瑞士名产,前来购物的游人将整条街挤的水泄不通。我们身后便是日内瓦湖,湖对面隐约可见被云雾环绕的雪山,水鸟在天空盘旋。还有两个小时就要天黑,我们真舍不得就这样离开。于是我们决定步行去Territet,顺道欣赏蒙投的美景。提着行李,我们几个挤进了蒙投集市。

  几经周折,我们终于找到了一家背包旅行社。与青年旅舍一样,背包旅行社也是一个国际性组织,为旅行者提供经济住宿。旅舍就在日内瓦湖边,五层高的建筑,房间宽敞,公共浴室和厨房收拾得井井有条。经过一番打听,我们确定了明天的日程表,旅舍的工作人员还给了我们每人一本小册子,里面有许多折价券,可以在集市和各旅游景点使用。不愧是旅游城市,处处给予方便。明天一早我们首先去Tourist Information Center,打听游览日内瓦湖的游船时间。

  在湖区旅游,不需要向导,只要留心,处处都是景点。


  12月16日

  蒙投和威薇,这对孪生姐妹,是日内瓦湖区两颗明珠。这两个城市彼邻而建,同为湖区五大城市之一,连一些街道和广场的名称都相同,让许多和我们一样的游客被这相似的姐妹俩弄得不知所措。今天早上的头一站是去威薇的旅游咨询中心。

  离开旅馆两分多钟的路,我们看到了一块蓝色招牌,上面有一个英文字母 ”i“ ——这就是威薇的旅游咨询中心。工作人员很热情,告诉我们蒙投和威薇有哪些值得去的地方,还帮我们安排时间表,仔细地用笔划出转车的路线。今天是周一,游船只有周末才行驶,而所有的博物馆今天也轮休,我们的日程表一下空了许多。临走前,我们每人得到一个小酒杯,酒杯上画着拉着白帆的古典帆船。湖区的夏季常常会有这种帆船停靠,可惜这次我们无缘欣赏了。

  清晨,天空还下着小雨,我们沿着湖边小道,往蒙投方向走去。此时静悄悄的街道上除了我们几乎没什么行人,与昨天的景象大不相同。我们经过卓别林的雕像和雀巢集团总部。他们一个代表着昔日默片的辉煌,另一个是庞大食品帝国的心脏,如今都是这城市的骄傲。走在湖边的石子路上,眼前的景色让人忘却尘世的烦恼,只想与这湖、这山融为一体,真想就一辈子这样走下去。

  沿湖走了一个多小时,我们找到车站,继续往蒙投方向去。乘1路车到西墉古堡大概需要20分钟,汽车从威薇出发,沿路停靠,经过蒙投,一直开到蒙投郊外。我们的Swiss pass今天是最后一天,四天”免费“的陆上旅行,即将结束。时间凑巧,我们在车上碰到了许多上学的孩子,背着书包,用法语交谈。日内瓦湖区是法语区,懂英文的人不多。昨天傍晚找旅馆,我们一连问了好几个人,都不会英语,眼见天越来越黑,旅馆还没找着,急得我们几个直冒汗。回过头想想,其实这样的经历也算是背包旅游的乐趣之一。

  到了,到了,我心中默念。眼前这座古堡,近千年的历史,座落在日内瓦湖畔,背依群山,是古代的军事要塞。城堡的主人曾是主教、伯爵,是家世显赫的王公贵族,中世纪的统治者,大厅里厚重的铠甲,罗马式的弧顶与梁柱,无不暗示着主人的地位。在古堡的地下,是博尼瓦监狱,阴森的石洞里铁链重锁,一墙之外便是日内瓦湖,铁窗将两个世界相连。从密室到堡主大厅,从骑士厅到塔楼,斑斑石壁锁住了千年历史,也锁住了我们这群远到来的游客。时间总是过得飞快,一转眼就到中午,我们不得不动身离开古堡,临别前我挑了两张古堡的明信片留作纪念。

  回到圣诞集市,我们准备花光在蒙投的这最后几个小时。

  凭昨天在旅馆领到的小册子,我们每人可以在集市上喝到一杯免费的热葡萄酒。我们在一间木搭的棚子下面坐了下来,地上铺了厚厚的木屑,用来防潮。不胜酒力的我喝完这一大杯酒,只觉得浑身发热,头晕乎乎的。接着喝了两杯松脂熬的香茶,我觉得更暖和了,只想找个地方好好睡上一觉。同伴去附近转悠,我掏出刚刚买的明信片,写了起来。“爸妈,我现在正在湖区的圣诞集市上,刚刚喝了杯热葡萄酒,浑身暖和和的……”

  午餐过后,我们继续在集市寻宝。每人都买了些纪念品,虽然都是小玩意,但给我们带来的都是最美好的回忆。


  12月17日

  重回日内瓦

  今天是在瑞士的最后一天了,我们翻开旅游手册,查找日内瓦的知名景点。日内瓦不像我想象中的那样繁华,也许是它背后有太多的政治和经济意义,比起山区和湖区的美来,日内瓦的美多了几分世俗的纷扰。

  我们决定去联合国总部看看。少了Swiss Pass,今天出门得老老实实买票。瑞士的公共汽车售票系统十分方便,在任何一个车站都可以找到自动售票机,选择区域和时段之后投入硬币即可。下车前,我向坐在旁边的女士打听去联合国总部的路线,碰巧她也是同路,省去问路的麻烦。她带我们走过两个街口,来到联合国大楼外面,可这里并不是游客可以进入的地方。原来这位女士是联合国的工作人员,而此处的入口是给工作人员的。大门警备森严,门内竖立着两排旗杆,飘扬着各国国旗。她给我们指明了去正门的方向,游客可从正门进入。来到正门,警卫告诉我们,现在不让游客参观,参观明年1月重新开放。我们站在门外,老远看见那幢建筑——联合国总部其实是一幢极为普通的大楼,门廊与石柱皆与周围建筑风格相同。有特点的是门前的一处雕塑,是一张巨大的座椅,座椅的一脚残缺,寓意和平。

  在日内瓦机场,我们推着行李车,坐在侯机大厅里。连日的疲惫都挂在了每个人的脸上,我们只是默默休息,各自回味着这一路的风光与故事。还有一个小时就要离开瑞士,离开这美丽的国度,不知何时能够再回来。


  飞机再次起飞,我们告别日内瓦,告别这个给我们带来七天美好回忆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