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土耳其

  土耳其--寻访圣诞老公公的故乡

  在英语中,土耳其和火鸡是同一个词,TURKEY--每当在圣诞晚会上品尝火鸡时,就会想到“土耳其”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国家,圣诞老公公的原形就诞生在那里。
  早春二月,我跟随旅行社抵达了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一个洋溢着异国情调的历史名城。出发前,曾经看过“环球旅游杂志”的VCD介绍说,“土耳其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呈现各种截然不同的风貌”,真的没有言过其实,就拿“人”来说,眼睛的颜色便是“五彩纷呈”,因为大部分都是混血儿,据导游介绍,甚至一个家庭里的成员会出现兰色、绿色、咖啡色的眼珠,象征祖先分别来自不同的国度,那潜在的宗教、文化的多元融合就可想而知了。

  [土耳其简介:土耳其地跨亚、欧两洲,大部分位于小亚细亚半岛,面积近77万多平方公里,人口约6000多万,沿海属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内陆属大陆性气候。]

  我们到的当天是阴天,灰色的天空上依稀有些白云,气温大概10度左右,风很大,非常冷。
  [上午]安排我们坐游轮游览著名的博斯普鲁斯海峡。我们乘上旅游巴士去港口,一路上可以观看伊斯坦布尔的市容。伊斯坦布尔的地势为丘陵地带,多山,市内市外到处可见清真寺,圆顶、尖塔,大约有8万多座,是典型的伊斯兰教国家。与介绍中的“多姿多彩”有所不同,城市并没有想象中的漂亮,市区的房子大多不超过7层。新的、旧的以及半新半旧的外墙相互间隔,圆的、方的、斜的的房型没有规则得拥在一起,外立面较为破旧,颜色杂乱,有的侧墙甚至没有被粉刷过。马路上的交通工具是有轨电车和的士,没有警察维持秩序,车辆行走也明显没有规则。路边有很多地摊和叫卖的小推车,行人穿着大部分是长袍型的外衣,妇女的头部都用头巾裹得严严实实的。有一处建筑导游让大家特别注意,原来是退役的“东方快车火车站”,波洛的著名侦探小说《东方快车谋杀案》就是以此为背景的。车辆穿越桥梁时可以看见两岸的山上有许多民居,分布很密集,外观很破旧,有人说象山城重庆,我觉得有点逊色,但和海峡两边整体观赏,还有些模糊的风景概念。没有多久,我们到达港口,登上游轮,便可看见远处横跨海峡的连接欧亚大陆的著名桥梁--欧亚大桥。游轮缓缓地在博斯普鲁斯海峡中行驶,两岸有各种别墅林立,有些漂亮,有些不漂亮,据说房价很贵,大部分是供游人度假用的,也有少部分是政界和媒体要人的私人别墅。其间的背景还隐约夹杂了一些城堡式的建筑,给周围的景观增添了不少神秘的色彩。沿途最华丽的建筑是建于19世纪的多玛巴切新宫(新皇宫),浅色的外表很亮丽,建筑风格很典雅怡人;最寒惨的是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破旧的木屋,历经地震等风险未曾倒塌而被保留至今。因为风太大,给观赏和拍照都带来不便,连开口说话都很困难,但虽然这样,还是不舍得回到下舱避风。快接近欧亚大桥时,我便竖起脖子仔细观察,桥的两端有古堡式的建筑,桥身类似直拉索的,桥面很薄,上面行驶着许多穿梭于欧亚大陆的车辆。看过才明白,其实“桥”的本身并没有太多显眼的地方,只是因为连接“欧亚”两大洲才突出其“不凡之处”而闻名于世。海峡的两边有一些凹进去的海湾,停泊着许多游轮和游艇,没有阳光的照射,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海水是深绿色的,有些暗,但两岸边有成群的海鸥飞翔,使景观显得生动了许多,也掠去了不少寒意。快到终点的时候,可以看见海峡的水汇入黑海口,色泽明显的不同。上岸后,我们在一家可凭窗俯瞰海峡的餐厅里品尝典型的土耳其菜肴。
  [下午]我们去参观托普卡普皇宫(老皇宫),托普卡普皇宫外围有很高的城墙,建于15世纪,占地700公顷,皇宫里有各类主题的展馆,其外观造型和内部设计都渗透着浓厚的伊斯兰教文化,有圆顶清真寺之类的建筑,也有尖顶碑状之类的建筑。展馆与展馆之间有绿化带隔开,因为是依山傍海而建,站在高处还可俯视大海和山脚下古城墙的断壁残垣,有悲壮之感。皇宫里陈列着穆斯林教主穆罕默德的头发、胡子等,还有历代国王的画像,还有一些展馆里陈列着古代的各类兵器和各类服饰。古代的土耳其非常强大,历史上号称“奥斯曼”帝国,曾经占领过的土地有小亚细亚等,中国的“长城”便是为对付土耳其士兵长驱直入而建。因为导游是当地人,不是华侨,只是在中国留过学,操着生硬难懂的普通话讲解,使许多内容无法听清,正如她自己所形容的那样,“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洋鬼子说中国话”。所以,此行对土耳其历史知识的描述肯定是大打折扣的。从皇宫出来,我们便去参观当地著名的“集市”,有点类似国内的“大卖场”,室内的、顶部是拱型的,各类名目的商行紧挨着,并用数字标明商号。大多商行经营珠宝、瓷器和地毯等,都是当地的特产,据说土耳其的手工制品一直为世人所珍爱,从中可以感受伊斯坦布尔既属于东方,也属于西方。游完“集市”,夜幕已经降临了。土耳其的夜景相对白天要“美”得多,灯光打在建筑物的外墙和名称上,掩饰了白天看到的破旧和无序,加上暮色中的圆顶和尖塔,慢慢地嗅到一种“伊城”的独特气味。
  第二天,我们按照行程参观埃及方尖碑、兰色清真寺、圣索非亚教堂和多玛巴切新宫(新皇宫)。
  [上午]我们先去参观埃及方尖碑。曾经在电视台的《环球》节目中听过介绍,埃及方尖碑是一根正方形的长柱,顶端呈尖状,其稀罕之处是柱子由整块石头建成,如何将柱子(即方尖碑)竖起至今仍然是个谜,许多科学家曾经用杠杆原理做试验,但收效甚微,即便勉强竖起柱子,也难以想象在古代埃及会有如此先进的技术。伊斯坦布尔的埃及方尖碑是在15世纪从埃及运过来的,上面刻有象形文字,据说是在拉美西斯二世时代建的,上面讲述了法老们的生平事迹和赫赫战功。方尖碑的周围有铁栅栏围住,游人需在较远处拍摄全景,然后到近处观赏并拍摄碑面的象形文字。在方尖碑旁边还有一根石柱,名为君士坦丁石柱,外观可明显看出是由碎石垒成的,碑面未刻有象形文字。接着我们去参观兰色清真寺,之所以被称为“兰色”,是因为原来清真寺所有玻璃的颜色都是兰色的,现因不断修复而历久弥新,兰色玻璃早已不复存在了,但兰色清真寺的名称仍被沿用至今。兰色清真寺距今有400多年历史,虽然不是世界上最大的清真寺,但却是世界上唯一有六个尖塔的清真寺。整个外观隐隐约约是灰色和淡兰色的基调,走近看外墙呈灰红色的,门口很高的墙上有兰色和金色的烫金文字。进入清真寺内部需拖鞋,沿着红地毯走入寺内,教堂的天顶是圆的,很高很大,窗户的玻璃是彩色的,中央有一圈灯,感觉很安静。据说当地的清真寺是供男士朝拜的,妇女只在家中做祷告,其男女差别可见一斑。从兰色清真寺出来,我们便去对面的圣索非亚教堂,这是信奉基督教的罗马人在此最早的建筑杰作。圣索非亚教堂的外墙呈明亮的粉红色,教堂顶部亦为圆顶,有4个尖塔,建于15世纪,现在已被改为博物馆供游人参观。走进教堂内部,发现中央有巨型的脚手架直通顶部,正在装修天顶的壁画,四周有圣玛利亚、耶苏、穆罕默德的画像,设计很精致并结合当地的宗教文化。其中还陈列了一些人物的传奇故事(没有听清),还有一些和伊斯兰文化有关的特殊摆设。在兰色清真寺和圣索非亚教堂之间,有一块清草地,是阿曼.苏丹广场,广场上有很多排列整齐的长凳供游人休息和瞻仰两边风格炯异的教堂。总之,土耳其是一个信奉“神”的国家,在伊斯坦布尔看到的一切无一不反映当地的国民对神灵的敬仰。
  [下午]我们驱车前往伊斯坦布尔的多玛巴切新宫(新皇宫),多玛巴切新宫位于海边,建于19世纪,非常的华丽典雅。我们到那里的时候,天气晴朗,阳光明媚,皇宫前面的海水呈兰色,岸边和海面上有许多海鸥在飞翔,皇宫周围有白色的漂亮的铁栅栏防护,在通往海边的门口有宪兵守卫,栅栏内部有一片片绿色的草坪,上面种植了一些被赋予造型的植物。我们从正门进入,一个身材很高的宪兵持枪在门口守卫,站得一动不动的,有点像蜡像馆里的人物,走过去和“他”一起合影,回来发现照片上的“我”只比“他”的一半身躯高一点。整个皇宫的外观像一个美丽的花园,许多园丁正在草坪和喷泉处修剪和灌溉。进入宫廷内部,呵,真是富丽堂皇,顶部有精美的烫金壁画,壁画上是可爱的天使和充满传奇的历史。周围的墙壁上有大型的镜框画,最大的有20平方米左右,内容大多是古代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战争史。地板也被很仔细地保护,游客需穿鞋套走在红地毯上。其中有一个厅很特别,扶梯从两侧弯曲而上,所有的灯和扶梯的把手都是用水晶制成的,据说用了将近2万吨的水晶来装饰。最大的一个厅更是气度不凡,华美的水晶吊灯,优雅浪漫的壁画,高处有些精巧的包厢,周围有圆形的柱子和高大的通向室内室外的门,中间有非常充裕的地方放置地毯,很具一些电影中宫廷舞会的格调,据说当时皇室就是在这里宴请来自世界各地的贵宾。此外,宫内还有国王、王后、王子的起居室,非常豪华;王子读书的地方还设有教师休息室;接待来宾的房间也有等级和男女之分;浴室和厕所的建造已经接近现代,透过浴室的窗户可直接观赏海景,其奢华程度可见建筑设计者在享受主义方面的独具匠心。
  最后一天,我们从埃及返回土耳其,凌晨抵达伊斯坦布尔,坐在旅游巴士上可以观赏日出的景色。天蒙蒙亮,从远处建筑物与灰暗的天空之间出现了一道红色,那红色慢慢扩散,逐渐向天空覆盖,红色中依稀有一些云层,色泽较淡,我不知道这是否就是被叫作“东方露出了鱼肚白”的现象。回到旅馆稍事休息后,我们去海边的一家皮衣店参观。值得一提的是,土耳其生产全球最高级的丝、羊毛、棉花和地毯,很多地毯被用于铺设皇家宫廷和教堂,其颜色和设计都很有品味,也有不少尺寸适合家用。到现在,土耳其艺匠仍依循祖先的手法编织丝毯。我们去的这家商店是专门制作皮衣的,其质地与国内皮衣不同的是非常之薄,有很好的坚韧度和柔软度,但价格也令人咋舌,一般都是几百美金起价,款式较上眼的需几千美金。皮衣店有专门的模特尔身着各色皮衣走上T型台为大家表演,也即兴拉部分观众上台客串助兴。在其他团友选购时,我在店铺的一角坐下,凭窗观赏海景。天气非常好,蓝天、白云,眼前的景色非常好看,兰色的海、绿色的草坪,港湾的附近停泊了一些船只,很破旧,有点煞风景,但阳光无限好,温暖地将景色滋润得赏心悦目。接着我们去市政厅参观当地的历史博物馆并观赏仪仗队表演。路上还反复看到几天里经常出现的一道横跨市区的城墙,原来是罗马人的另一建筑杰作,城墙的中间有排列整齐的门孔,全长800公尺,其用途是当时的供水系统。到达市政厅后,我们先参观历史博物馆,其中陈列着许多古代的枪、炮等武器,还有一些战车。在仪仗队表演之前,先放映了一段影片,让大家对古代仪仗的模式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然后,仪仗表演正式开始,一队身着红色仪仗服的卫兵手拿长矛围作大半圈,最前面是类似指挥的人物,手拿仪仗棍上下摆动,中间有两个很大的锣鼓,亦有仪仗队的卫兵操作,随着指挥舞动的节拍,锣鼓声有节奏地响起,由卫兵哼唱的仪仗曲一首接着一首,壮美而有力,仿佛再现奥斯曼帝国曾经不可一世的强盛和威严。
  所有的行程结束后,我们在半夜登上了回国的班机。先是美美地睡了一觉,醒来时天已渐亮,窗外的云层浩瀚无际,远处象平坦的沙漠,近处有高低津渭耸起,色泽有些深浅,有“山丘”的概念。太阳出来了,耀眼地喷射出光芒,抚摩这广柔无际的云海。过了一会尔,形状有些改变,远处象连绵的山脉,近处象被不规则分割的农田和河流。再过一会尔,眼底下的云层簇拥得团团朵朵,参差不齐,仿佛飞机从高山上掠过,接着形状又汇成一片云海,有波涛汹涌之势。真是瞬息万变,忽而远处云层又似荒芜的戈壁滩,近处云层慢慢舒缓平坦,稀疏淡薄和浓厚的分明便似另眼的沙漠地势。天空晴朗得蔚蓝无云,使所谓的“云”成了“地”的概念。飞机飞入云层时,四周白乎乎的一片,什么也看不见,象在冒蒸气,置身于大自然的“桑拿浴”中。又过了一会尔,飞机在真正的沙漠上空飞跃,可见黄金般的沙尘广阔无垠,又少许零星的兰色水域镶嵌在其中,水域的周围有一圈白色的轮廓,我猜想,这便是所谓的“沙漠中的绿洲”了。
  旅途在不紧不慢的气氛中划上了句号。日后的脑海中会有什么遗忘、会有什么停留,我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