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归巴黎(下)

  和早上的阳光一起赶到凡尔赛宫,站在气势浩荡的宫殿建筑群前,阳光刚刚好笼罩着宫殿前广场上骑马的路易十六的青铜雕像,抬起一只前蹄的骏马似乎正要奋蹄疾驰,路易十六一手指向前方,大概在发号施令。
  既是路易十四、路易十五、路易十六等几代皇帝都居住过的皇宫,和卢浮宫相比自是另一番情形。欧洲的皇宫群是呈U形建造,U形的开口处是正东,和中国皇帝的坐北朝南大相径庭,大约是和阳光有很大关系吧。
  宫殿U形的两边各有三道金色的拱门,那是皇帝和皇后分别进宫的门,进宫之后走过长长的豪华长廊,再在U形的中间会合。
                 
  进了宫殿,我不停地感叹“奢侈啊,奢侈!”看那雕花的木门,全是上好的木料,雕出精细的凹凸花全部镀上了纯金,初看还真以为全是金饰呢。抬头看那些天顶画,画家的水平已经高到了你恍然觉得那不是画而是浮雕甚至是整体的圆雕,那吹动衣袂的风似乎也柔和地拂在了你的脸上。再看那些装饰房间的刺绣织绒、壁炉上的雕塑、刻花的实木家具,精美得出乎我的想象。皇后的“凤床”是一张2米长2米宽的大床,有一人多高的靠背,与床一样大的华盖缀满了花边,床、靠背和华盖全是一种手工刺绣的金色锦缎,华美到了让人目眩的程度。欧洲皇室和我们的封建王朝一样特别注重皇室子嗣的血统,所以“龙子凤女”都诞生在这张床上,而且皇后生产时必定有皇室信任的重臣在场“监督”,以防“狸猫换太子”的发生。
                 
  凡尔赛宫22个大厅中最为富丽堂皇的殿堂要算著名的镜廊了。它的得名是因为与长廊左侧面对花园而开的17扇巨大拱型窗门相对应的17面巨型镜子,每面均由483块镜片组成,这就是镜廊得名的由来。镜廊长73米,宽10.5米,高12.3米。左边连接和平厅,右边连接战争厅,拱顶上布满了描绘路易十四最初18年征战功绩的彩色天顶画。玻璃花枝的吊灯、烛台与彩色大理石壁柱及镀金盔甲交相辉映,即使在白天也十分绚丽,排列镜廊内两旁的8座罗马皇帝雕像、8座古代天神雕像及24支光芒闪烁的火炬,更令人眼花缭乱。著名的《凡尔赛条约》就是在这里签定的。
                 
  凡尔赛宫内一样有许多名画,最著名的是那幅有罗马教皇出席的表现拿破仑加冕典礼的巨幅油画,画家共画了两幅,一幅摆在凡尔赛宫,一幅摆在卢浮宫。两幅油画几乎一模一样,唯一区别是左侧角落里有并排的四个宫女,凡尔赛宫的这幅画里左起第二个宫女的衣裙是粉红色的,而不是白色的。
                 
  一边还感叹着凡尔赛宫的壮美和奢华,人已经在塞纳河的游船上了。游船的始发站和终点站都在“新桥”,船儿悠然地在巴黎的母亲河中前行,环绕大半个巴黎,塞纳河上20多座各具风情的桥梁和绝大部分著名建筑尽收眼底。新桥在西岱岛西端,据说是巴黎的第一座现代化意义的桥梁,建桥工程始于亨利三世,1603年亨利四世为它举行了落成仪式,很有些年头了。
  所以法国人常常用它来比喻老古董:象新桥一样旧。不知道此典故的人听到这个比喻往往会不知所云。后来新桥成为娱乐和商业活动的中心,旧书商、小商贩,画家、行吟诗人从四面八方涌来,成了一个颇有世俗风情的地方。
                 
  外表金碧辉煌的亚历山大桥于1900落成,是座巨大的单拱桥。它是当时法俄友谊的象征,所以用它的奠基人沙皇尼古拉二世的父亲亚历山大三世的名字命名。用相机镜头拉近了看,桥头石柱顶端的金色雕塑还有桥拱中间的镏金雕塑都是精美的细节。有些桥初看很一般,细看原来桥墩处都有形态、神色各个不同的人物雕塑。描绘自由女神像西面的米拉波桥的还有一首名诗:“米拉波桥下塞纳河流过还有我们的爱是否它让我想起欢乐总是在艰难之后来临……”
                 
  再看矗立两岸的建筑,荣军院、巴黎法院、圣母院、夏乐宫、卢浮宫、马德兰教堂、波旁宫、蓬皮杜艺术中心、奥赛宫、巴黎歌剧院……容纳了自古希腊以来各类建筑的风格,仿佛一幅渐次展开的建筑长卷,既是一部活的建筑史教科书,也是一部生动的法国编年史。留心到有一个隧道入口处有一个金色的火炬雕塑,看来是很近的作品。一问,原来这里就是戴安娜王妃香销玉陨的地方。屈指算来,佳人已逝5个年头了,而世人对她的怀念却似乎有增无减。
                 
  虽然在游船上已经邂逅了艾菲尔铁塔,真到了塔下还是感觉到震撼。它是现代巴黎的标志,建于19世纪80年代,是工程师斯塔夫-埃菲尔为庆祝法国大革命100周年和在巴黎举办世界博览会设计的。塔墩旁有金色的半身雕塑,高320米、重9000吨、由18000多个钢制构件和数百万个铆钉组装的塔身就靠这四座水泥结构的塔墩托起。据说这么多钢铁都是战争年代的武器熔化所得,埃菲尔铁塔便又成了和平的象征。乘着电梯上了二层(说电梯不太准确,它不是直上,而是斜上,倒有点像缆车,不过轨道更陡),就可以俯瞰巴黎全景了:塞纳河像一条绿青色的绸带环绕巴黎,四下望去,没有能与埃菲尔铁塔比高的现代建筑,却是一片淡黄色的老房子,街道也不是很宽,从凯旋门四下辐射。与老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拉得方斯新区的那一片全新的高楼,大多是很现代感的四方柱形、多彩的玻璃幕墙,构成了一道摩登的天际线。
                 
  看过了现代巴黎的象征,少不了去看古老巴黎的象征——巴黎圣母院。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古老却依旧美好、仍然庄严崇高的哥特式建筑,始建于1163——1330年,被雨果称为“巨大石头的交响乐”。她的所在地西岱岛是巴黎的诞生地,巴黎人喜欢称之为“巴黎最老的女人”。圣母院的正面有三个联成一排的大门,左门叫“圣母门”,中柱上雕有圣母圣婴像;右门叫圣安娜门(圣母的母亲),中柱上有五世纪时巴黎大主教圣马塞尔的雕像;中门表现“最后的审判”,中柱上是耶酥在“世界末日”宣判每个人的命运:一边是被推入地狱的罪人,一边是灵魂得救、升入天堂的骄子,所有的雕刻都十分精细、生动传神。圣母院的尖塔直刺苍穹,尖拱、肋拱、飞壁纵横在碧空里,有种慑人的魅力。想象一下,50年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在这里宣布,1970年为法国总统戴高乐将军举行国葬也在这里,巴黎圣母院见证了法兰西的无数荣耀与耻辱、欢乐与悲伤。
                 
  1831年,29岁的雨果发表了他的小说《巴黎圣母院》,引起了当时巴黎人对破败不堪的圣母院的极大兴趣,并为圣母院带来了新生。从那以后圣母院多次得到重修,使这个“巴黎老女人”始终保持着历史的韵味,同时又拥有现代的风采。而我们所熟悉的卡西莫多生活的钟楼,其实是在小说发表后才建造的,文学的力量有时真是令人叹服。
                 
  车开到香榭丽舍大街的时候,一直很晴朗的天忽然变了颜色,到了凯旋门下时居然风雨交加,还偶有闪电。顾不得这么多了,奔下去抢拍几张照片再说吧。凯旋门上的雄伟雕刻是不能错过的欣赏重点,内容多在描绘拿破仑帝国出征胜利事迹,正面右边是路德雕的《马赛曲》,刻划人民出征捍卫国家的壮烈,所有帝国军队将领的名字都刻在拱门内墙上。凯旋门所在的戴高乐广场是巴黎12条大道的交叉衢口,这些大道部份就是以法国知名将领命名。凯旋门内的无名战士墓,埋葬了一位一次大战的无名法国士兵,1921年至今,纪念火焰和鲜花花束从未中断。导游给我们说了一段这凯旋门背后的韵事,因为元配约瑟芬不孕,同时考虑到外交关系,拿破仑另娶奥皇女儿玛丽路易丝,为了举办一个风光豪华、毕生难忘的婚礼,拿破仑计划让新娘穿越凯旋门到罗浮宫举行婚礼,而下令建造凯旋门。
                 
  天不留人,只能坐在车里,任车款款地开过香街,无限遗憾地望着两边美丽的玻璃橱窗和咖啡座。因为还要去赶飞机,来不及看到灯光一点点亮彻这条街,只能遥想98世界杯的那一夜,这一片狂欢的灯海。
                 
  没想到飞机还会在巴黎上空低低盘旋一圈,让我有机会再看看灯光璀璨的夜巴黎。夜色中,巴黎最抢眼的景物无疑是艾菲尔铁塔。因为她是全巴黎20个区中最高的建筑,更重要的是她在夜色中披上了一件灿烂夺目的金缕玉衣。她的光彩来自自身独特的灯饰——铁塔上装有几十万个彩灯,灯泡全部都隐藏在框架角铁的内侧,外面只见光而不见灯,原本坚硬冰冷的“铁”,夜色中却通体光艳,玲珑剔透,犹如玉树临风了。
                 
  在飞机轻微的轰鸣声中闭上眼睛,在巴黎所见的一切又在脑海里一一浮现,竟生出了无限留恋。这个我曾梦想千遍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