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欧掠影

作者:君园之掌上明珠

  这是我第二次到欧洲,用了半个月的时间,游历了德国、奥地利、意大利、梵蒂冈、圣马利诺、瑞士、列支敦士登、卢森堡、法国、比利时、荷兰11个西欧国家,坐着旅游大巴在西欧的高速公路上行驶了6000多公里,经过欧欧洲大片富饶的土地,浏览了22个美丽的城市。比起12年前,我第一次到欧洲进行学术访问所到俄罗斯、挪威、芬兰等北欧的几个国家来,显得特别仓促而匆忙。但是,由于东西方地理上的遥远、文化上的差异,建筑风格上的分野,经济发展上的差距……方方面面的特点和反差,尽管时间短促,行色匆匆,走马观花似的掠影西欧,仍给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2004年11月,正是金秋时节,5日是一个晴朗的早晨,我乘坐的德国LTU航空公司的“空中客车”大型客机从首都机场起飞,向西方飞去,经过10个半小时的飞行,穿过蒙古、俄罗斯、乌克兰、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上空,降落在德国的杜赛尔多夫的国际机场,我的手表时针指着19点30分,导游通知大家将时针拨回到12时30分,呵!西欧与北京的时差-7小时。一辆豪华的旅游大巴接待我们,这辆大巴一直为我们的西欧之行服务,在西欧的旅途中,可以说,大巴是一个临时的家,每天,平均行程500多公里,司机托马斯(德国人)工作认真,技术熟练,既是司机,又做清洁,天天还要为40位游客上下行李箱,虽然辛苦,他总是满脸笑意,热情为大家服务,做到安全、准时,车厢内一尘不染,从不懈怠工作。有一天,车上的放像机,出了毛病,托马斯几次停下车来修理,修好了,放一阵子又坏了,坏了又修,始终找不出原因来将机子修好,等到晚上,大家住旅社休息了,他又请人将放像机修好,第二天,他高兴地为大家放故事片,可是,一会儿机子又出了故障,托马斯急得直冒汗,中午休息时,他干脆买了台新的放像机装上,能优质地为大家服务,终于看到了托马斯舒心的微笑。托马斯是这次在西欧的整个旅游中,唯一的一位与我们共同生活了半个月的洋人,他的工作精神,使全团游客都向他伸出大拇指称赞:“托马斯,棒!” 德国人向以严谨认真而被人们称道,从托马斯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上可见一斑。德国“二战”以后经济的神速发展,我想,与较高的人口素质不无关系。
  由于欧盟各国执行“申根协议”, 半个月的欧洲之旅,出入众多的国度,没有任何出入境检查,没有交警,没有收费站(法国的私人所建的高速公路例外),交通通畅而安全,令人感觉便捷而舒适。

  环境印象
  西欧的自然环境很美,适逢深秋时节,天空是湛蓝的,朵朵白云在蓝天上轻轻飘浮,树林呈现出富有层次的红色、橙色、黄色、其间还有深浅不同的绿色,满目斑斓,大片土地上生长着青青的牧草,像舖上了绿色的地毯,花斑的奶牛和纯白的羊群点缀其间……阳光下的原野,色彩绚丽,我们乘坐的大巴似在动态的油画中奔驰,让人赏心悦目。空气是那么清新,大地是那么洁净,行驶在高速公路上,进入我的视野是绵延不断的树林、绿茵地毯般的草地和清亮明澈的河流和湖泊,没有看到一寸裸露着的土地,空气中没有扬起的尘埃,难怪在西欧旅行半月,皮鞋上没有灰尘,无需洗刷。
  阿尔卑斯山是欧洲最高大的山脉,我们越过它时,景色显得十分迷人,天地之间的皑皑白雪,把层层叠叠的森林映衬得更加清新脱俗,与雪线以下的深秋景色产生了强烈的对比,给我的感觉是一种特别的纯美。绵延1200公里,平均海拔约3000米的阿尔卑斯山,过去是欧洲南北交通的极大障碍,从19世纪中叶起,许多铁路、公路隧道相继建成,改变了过去仅依靠低矮的山口按季节通行的状况,如今不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全年通车,从根本上改善了欧洲南北的交通。我们的大巴虽然行驶在高山上,高速公路的路况仍然很好,行车非常平稳,穿过阿尔卑斯山的公路隧道,就到了奥地利的茵斯布鲁克。这是一座美丽的山城,四周有阿尔卑斯山的环绕,茵河贯穿全城,这里曾举办过1964年和1976年两次冬季奥运会,海拔749米的贝吉塞山的奥运滑雪跳台是“体育之都”——茵斯布鲁克的象征。遗憾的是,为了迎接冬季滑雪运动季节的到来,正在维修滑雪跳台,我们只能远远眺望“滑雪跳台”的英姿。
  我们到瑞士的苏黎士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苏黎世湖以其独具魅力的明媚风光迎接来自遥远东方的客人,湖畔成群的“鸥鹭”,时而空中翱翔,时而在水上与天鹅嬉戏,时而又在湖畔广场觅食戏耍。我和同伴一起向空中抛去细碎的饼干、面包,引来成群的“鸥鹭”争抢食物,我先生趁机抓拍了一个个充满欢乐的镜头,定格苏黎世湖畔人与鸟和谐同乐所构成的这独特的亮丽风景线。城市中,秋天的落叶随风吹到街边的人行小路上、房屋前的庭院边,任红的、橙的、黄的落叶飘落满地,没有人去打扫,反而丰富了城市的色彩,使得城里人也能享受到大自然特有的迷人秋色。
  在水城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上成群的鸽子与人嬉戏、共舞,争抢着游客手中的食物。一个身穿洁白外套的小女孩张开双臂,她的头上,肩上、臂上站满了鸽子,小女孩在旋转,而停在她身上的许多鸽子展开双翅,翩翩起舞,游人击掌嬉笑,一片欢愉,我举起相机,以“圣马可大教堂”作背景拍摄了“圣殿、女孩和鸽子”的相片,创意了一幅“历史与现代统一、人与鸟和谐”为主题的图片。
  我们几乎每天都奔向不同的城市,住不同的旅社,无论旅社的大小,清洁卫生自不在话下,真的是无可挑剔。有两件小事使我感触颇深。一天清晨,我们团准备从旅社出门上大巴,前往新的景点浏览,大家正在旅社大厅集合,一位游客随便吐痰在垃圾桶内,被旅社的一位清洁工呵斥并被推出旅社大厅,引起一阵小小的喧哗,原来,就因为这位游客没有用卫生纸包住痰,再扔进垃圾桶中……还有一件小事,一天晚上,我们在曼海姆近郊的一家小超市购买食物,走出超市,一位中国游客将食品包装袋顺手扔在超市门前停车场的地下,不一会,一位提着许多物品走出超市的老人(估计是当地的居民),看见地上有杂物,竟然放下手中的物品,走到离他有20多公尺远的地方,将杂物(被扔弃的食品包装袋)捡送到垃圾箱,才回头拎起自己的物品蹒跚地离开超市。原来,优雅洁净的生活环境,是靠着对环境有着高度觉醒的人们去保护、去改造的!我见了这一幕,略有所思地对我的先生说:“看看人家的环保意识!我们国人不屑一顾的小事,一个欧洲的老人却是如此在意,如此以实际行动维护清洁的环境。” 欧洲人民经过不懈地努力,保护自然、改造环境,并在长期的积累中,养成的生活习惯和环保意识,我在想,或许这种人们思想上的软件建设比硬件设施的建设会更为艰难!欧洲各国在环境保护上所取得的成效,真使我叹服不已。

  城市印象
  这次欧洲之旅,游览了22个大大小小的城市,其中有世界大都市法国的花都巴黎,瑞士的金融中心苏黎士,德国的空中门户法兰克富,被称为“啤酒之都”的慕尼黑,被誉为欧洲文艺复兴摇篮的佛罗伦萨市,意大利著名的威尼斯水城,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永恒之城”罗马,自由之城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著名山城奥地利的茵斯布鲁克,比利时的首都布鲁赛尔等名城,也有像瑞士的卢塞恩这样的度假小镇,还有像卢森堡、梵蒂冈、圣马利诺、列支敦士登等“袖珍式”的国家。所到的这些城市总的感觉是古建筑保存较多,无论是罗曼式的、哥特式的、巴罗克式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主义的各种风格的建筑,大都保存完好,有的整体直线向上,塔尖直指苍穹,给人一种要摆脱尘世一切重负的感觉。有的外表轮廓分明,门窗和拱廊采用半圆型、桶型或交叉拱顶,具有一种厚实、坚固、稳重的视觉效果,市容古典与现代和谐而统一。到欧洲令人注目的是欧式古典建筑,因为这是在东方的中国所难见到的,而欧式建筑是以皇宫和教堂为典型代表的,厚重的历史和民族的文化都可以从这些宫殿独特的建筑风格、精湛的建筑艺术中得到诠释,所以我特别注意,也留下了特别的印象和记忆。
  巴黎的卢浮宫是一座规模浩大的皇宫,是欧洲一个时期的统治中心,是欧洲文物保存最丰富、艺术珍品最多的一个博物馆,真可与我在1992年参观过的俄罗斯圣彼得堡的冬宫媲美,是世界三大博物馆之一。展览馆的玻璃金字塔是标志性的建筑,它的总体设计出自华人贝聿铭的大手笔,非常奥妙,进入"金字塔"就到了博物馆的大厅,采光十分理想,十分明亮。导游特别领着大家看了卢浮宫的三件镇宫之宝——无臂美女“维纳斯”、无头女神“胜利女神”和达芬奇的油画微笑的“蒙娜丽莎”,然后就是自由参观。随着人流,我浏览一批批古物,虽然不少“缺头少腿”的展品,但,都是千百年历史的见证。我看到,连几十吨重的古代雕刻、石基也被运进卢浮宫,可见卢浮宫储藏的全面与珍贵,据说,馆藏约有40余万件,如果在卢浮宫每件展品前停留一分钟,要花上一个月时间。在这里,我见到许多国家的文物,可奇怪的是,唯独没有看到中国的一件展品,询问之后才知道,原来,在法国的中国文物太多了,只好另设专馆,放在一个叫做集美的博物馆内。据说,“集美”的中国文物很令中国故宫专家们感到吃惊。别说专家“吃惊”,就是我,一个普通的中国人,也因之联想起一些不愉快的历史记忆。
  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永恒之城」罗马,是一座绽放傲人光芒的城市,自古以来一直是历代王朝的国都。在奔向罗马途中的大巴上,导游为大家播放了由玉女明星奥黛丽赫本主演的电影「罗马假期」,将这个文明古都的独特魅力,先入为主地植入游人的印象之中。人们常说「条条大路通罗马」,若不到罗马一游,怎会真正了解到欧洲全盛时期的辉煌和壮观,竞技场、君士坦丁拱门、圣彼得大教堂,让人不禁赞叹它们的宏伟,而神话色彩浓厚的喷泉与广场,充分展现罗马的多姿多彩,给我留下了浪漫与典雅的感受。那天正下着小雨,我和我的先生共撑着一把小伞,走在罗马城的帝国大道上,雨中的基督教时代的遗迹显得几分苍凉。从帝国广场大道上俯视下面帝国广场上的那片颓墙断壁的遗产,虽是一片废墟,仍能依稀断想古罗马基督教时代的强盛与辉煌。帝国大道尽头的竞技场,尽管残缺破败不堪,依然呈现纪元初的壮观建筑美学。
  到了罗马,是不能不去观赏被称为“城中之国”梵蒂冈的,这个面积只有44公顷、人口不过千人、世界上最小的国家,却是全球八亿多天主教徒的信仰中心,而作为基督教世界的经典而闻名于世的圣彼得大教堂就在梵蒂冈城中。有机会浅尝古人遗留的傲人智慧与艺术结晶的这座文化源远流传的圣殿,真让我心驰神醉。我想没有人能抗拒梵蒂冈的魅力,这里陈列的许许多多艺术精品巨作,显示了古代罗马的辉煌历史和灿烂文化。进入这座艺术宝库的刹那之间,我仿佛掉进了中世纪的时空,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罗丹、康丁斯基、达利、蒙克……一个个平时只能从书本上仰视的名字及其在艺术上的成就,似乎忽然成了眼前的真实,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我的周围,照亮了我的眼睛,充实了我的心灵。罗丹曾说:“艺术是心灵深入大自然,发现它蕴含灵性而感到的欢悦。”而圣彼得大教堂的气质是艺术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无数次洗礼,无数次沉淀才成就的。人们可以把梵蒂冈当成一本书来读,一本超越政治、利益、金钱的人类文明艺术史的教科书。这里的每一件艺术品洗去了千百年人世浮沉的伤痕,洗去了世俗荣辱的尘嚣,那怕只是匆匆浏览,也宛如经历了一次纯美的朝圣之旅,让我获得了完美而圣洁的艺术享受。
  在欧洲的所到之处,参观了的许多宫殿和教堂,如法国巴黎的凡尔赛宫、巴黎圣母院、意大利佛罗伦萨的红色圆顶的圣母百花大教堂、水城威尼斯的圣马可大教堂、圣马利诺的彼得大教堂……虽然规模大小不一,陈列内容各异,建筑风格廻然,但它们从整体上展示出欧洲悠久厚重的历史、源远流长的文化和高超精湛的艺术,使我略略重温了过去学过的一段欧洲历史,这篇短文我那能一一叙述。
  对欧洲城市留下另一个较深印象的还有城市中的广场,欧洲每个城市,往往拥有广场数个到数十个,几乎历史街区和纪念性的宏大建筑前都有广场。如巴黎,我到过的巴黎圣母院前的圣母院广场、卢浮宫前的卡鲁塞勒广场、凡尔赛宫外的检阅广场、以12条大道呈幅射状的星形广场和巴黎最大的协和广场,都各具规模和特色,有不同的雕塑、灯柱等装饰,无不显示各自的风姿和魅力,是巴黎人享受独特风情的好去处。走进巴黎不同的广场,都会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不止是为了拍照,还是为了知道那些广场浓缩和展示出来的这个国家一段特别的历史,值得每一个远道而来的人去“零距离”地感受,体会历史在巴黎人心中的重量。再伟大的创造,如果没有用实体为载体,都会随着时间流逝变成虚无。巴黎人是用广场这个人流最集中的地方,记录和展示了一个民族的永恒和变迁。
  我们到欧洲其他国家的城市,都少不了在广场上驻足留连,如意大利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佛罗伦萨的西里奥利广场、德国慕尼黑的玛丽恩广场、卢森堡的宪法广场等,无论是周围的建筑或是广场中的雕塑等人文景观,都装饰得富有历史意义。就连面积不足62平方公里,人口不到3万的圣马力诺的市区内,也有许多大小不一的广场,如自由广场、蒂塔诺广场、加里波第广场和望楼广场等,小的仅有两个篮球场大小的面积,但广场四周都建有宫殿、教堂、纪念碑以及雕像等。耸立在自由广场上的政府大厦,建于1894年,是在古代“公众大会堂”的遗址上建成的,造型宏伟,古香古色,引人注目。对生命长河中,最珍贵、最重要的事件的记录和保留,是世界各民族借鉴历史、续写历史、弘扬民族精神的需要。相比我们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一些城市的广场虽然承受着休闲、交通和文化的功能,但是,少了历史的依托,因而不能成为城市历史的中心,其分量和意义也就轻了许多。

  特别印象
  还有一些颇有趣味的在中国无缘一见的事物,好像属于经济的范畴,但又不仅只是经济问题,我自己也难于归类,但又想留住这些难得的记忆,只好归在这个“特别印象”里。这次欧洲之旅,我参观了早就梦想一睹的比萨斜塔的奇迹,巍然耸立在意大利濒临热那亚湾的比萨城的这座举世闻名的古塔,经历近千年的风雨洗礼,可说多灾多难,围绕这座古塔演绎出不知多少的沧桑故事,关于它的传说,我从诸多资料中见过许多,作为一名地质科学工作者,曾让我产生过诸多的好奇、遐想和推测。这座建于1174年至1350年的古塔,从一开始就因受地基的影响建建停停,停停建建,建成以后,每年1.2毫米的速度倾斜,1990年意大利文化部由于担心比萨斜塔的倾斜角度太大而有可能倒塌,宣布正式对游人关闭,当时比萨斜塔的塔顶中心点已经偏离垂直中心线450厘米,为了拯救这一历史名胜,各国建筑学家和纠偏技术专家想尽了办法对险象环生的比萨斜塔的拯救工程费时12年,耗资550亿里拉,约合2500万美元。负责比萨斜塔拯救工程监督工作的意大利建筑专家皮耶尔弗朗切斯科·帕奇尼说,目前塔顶中心点偏离垂直中心线的距离比拯救前减少43.8厘米,基本恢复到18世纪末的水平,足以确保它在300年内不会发生倒塌的危险。虽然斜塔向北回复了40多厘米,仍倾斜5.5度,但比萨斜塔的偏斜之美依然不减当年。当我沿着294阶旋梯登上54.5米高的塔顶一览热那亚湾的风光时,仿佛感到了时光在斜塔身上的“倒流”,感叹现代工程技术的强大力量!对比萨斜塔的历史沧桑和工程奇迹,哲学家说是一种“悲哀的喜悦”,经济学家则说“斜塔创造了旅游经济收入的奇迹。”据说,当地政府在扶正斜塔的指导思想上是:既要纠偏斜塔,使之不至于倒蹋,又不能让斜塔完全直立。要知道,正是比萨斜塔“斜而不倒”的独特魅力,为当地带来了滚滚财源。有人说,谁“扶正”比萨斜塔,谁就是比萨斜塔的“杀手”!看来科学技术只能为政治、为经济服务,试想,有那个科学技术专家愿意去做“杀手”呢!
  巴黎的红磨坊,国人对它颇有议论,将其与色情、颓废、放荡等字眼紧紧扯到一起。深受传统教育的我,出于对巴黎浪漫的猎奇和对自己“免疫力”的自信,竟然舍得掏出125欧元(折合1372.5元人民币)将红磨坊的“艳舞”看个究竟。从外面小小的门进入剧场,真难以想象里面的空间竟如此之大,可容纳1600人的座位呈扇形的阶梯式的布局,很是舒展。座位前的桌上,摆放着一盏“烛灯”,光线暗淡朦胧,桌上的高脚杯里盛满香槟或饮料,人们一面畅饮,一面细语,散发出一种春风徐来的情调。那种生活即艺术、艺术即生活的独特氛围,一下子就调节了人们的陌生感与距离感,不由自主地被它交织着古典、现代、时尚与习俗的情趣所熏染和同化。观众欣赏美女们的投入,在翻飞的舞姿中露出修长的大腿,变化着各种造型,放射万种风情。那种激情、那种活力、那股不可遏制的盎然,那份天使般的欢乐,感染了全场的观众。我被音乐舞蹈带进了一种无牵无挂的心情,喜欢上了这种没有历史背景、没有过去未来、没有清醒甚至责任纯艺术。观众中荡漾迷幻般的快意,真实强烈的快意!看看周围,众人同醉,掌声、欢呼声在整个剧场回荡。当无上装舞蹈出现时,全场鸦雀无声地静了下来,在千变万化、金碧辉煌的布景中,女演员裸露上身,洁白如玉仙女般翩翩起舞,气质大方,微笑自然,全神投入,舞姿优美,身材正符合维纳斯的人体黄金分割的比例,不同色调的灯光随着舞蹈情节、情绪的进展而变幻,投射在舞者裸露的皮肤上,传递出迷人的青春信息,散发着美妙动人的魅力,产生一种亦真亦幻的魔力。红磨坊的舞者真是有着天使般的容貌和魔鬼般的身材,像卢浮宫里的壁画与雕塑,纯洁、神秘,却丝毫没有引发任何邪念。我和我先生都说“今夜得到了艺术享受”。演出进行了1小时50分钟,当我们走出红磨坊,巴黎之夜正热闹非凡,我突然深感这个城市真不简单。巴黎,真是大度包容,既有世界上最大的正剧剧场巴黎歌剧院,又有红磨坊。继而感悟:古希腊人对人体美的崇敬,真的存在于欣赏人体艺术的某种境界中。而红磨坊的火爆又何尝不是为当局滚滚注入数目可观的旅游经济收入呢!
  荷兰通常是各国游客欧洲之行的必经之地,这不仅是因为荷兰有优美的田园风光、巨大的风车、美味的奶酪和制作精美的“木鞋”,另外一个人们心照不宣的原因是这里的色情服务业十分发达。在全世界最著名的四大红灯区当中,荷兰阿姆斯特丹的红灯区,排在曼谷、柏林和里约热内卢之前而位居榜首。阿姆斯特丹是一个港口城市,当历史的进程把阿姆斯特丹推进成为世界最大的港口城市时候,这里不仅集散世界各地的货物,而且,人们在全球游历中获得的见识也把阿姆斯特丹培育成一个具有自由、宽容和理性精神的城市。谈到荷兰人的自由与宽容,从阿姆斯丹的红灯区的花街可见一斑。花街是沿着一条很窄的小河建造的,有几座小桥连接着街道的两边,鳞次栉比的房屋,一楼的橱窗内身着三点式“比基尼”的妓女,挨近玻璃窗坐着,做着各种媚态招揽游客。人们像欣赏一个个放大的玻璃缸中的金鱼一样,那腥味会挑逗起“猫”的兴趣!此地不仅妓院门户林立,还可以看到不少出售大麻的咖啡店,性博物馆。性博物馆虽占地不大,沿着窄窄楼梯可以一直爬上5楼,每层楼都设有关于“性”的图片和实物模型的展品。对“性”这个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表现得一览无余。从画在各种不同生活用品上的“春宫画”,到西洋、东方各国的性交人偶……荷兰果然是个自由开放的社会,就连“性”这档子事都能煞有其事地弄到了博物馆,堂而皇之地搬上了舞台!尽管这里的“性交易”合法,有营业执照并上税,妓女也有严格的体检,收费有标准,“宰客”可以投诉,但这样“文明”管理的不文明行业,依然很难得到中国人的认同。参观这座全欧唯一以色情为主题的博物馆和成人“性”表演,成为这趟旅程中难忘的特殊经历。此时,这篇文字写到这里,想起与中国的传统观念和伦理道德相悖的这一幕,我脑海里跳出一句名言——“钱是万恶之源”,这句话近来很少有人提及,似乎有点过时,但是,如果不是因为“钱”,像“性交易”这类无论对社会、对个人都是十分难堪的事物,难道有理由让其存在并受到法律的保护吗?
  所到的城市,都呈现一派市场繁荣昌盛的景象,人民生活十分富足,大街小巷的两边摆满了私家小车,大的商场、超市或是小的商店里,各种商品琳琅满目,购物人流如织,价格上虽然与我们国内无法相比,但就是与欧洲普通人的收入相比较,还是价廉物美的。虽然欧洲经济发达的内涵,我不可能从这次浮光掠影、走马观花中得到深层次的认识,做出任何评述,但从我所见到的无数表象中可以看出,西欧各国在发展经济思路上的聪明才智和操作上的不遗余力,是显而易见的,很多思路和做法,值得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强国的过程中学习和借鉴。

  6千里路云和月,在西欧转了一个大圈,又转回到西欧之行的起点城市——德国的杜塞尔多夫,当地时间2004年11月18日14:25仍然乘坐德国LTU航空公司的“空中客车”大型客机向着东方,机舱外的夜空中的半边月亮一直陪伴我飞行,没有睡意,离开祖国虽然只有15个日日夜夜,仍有“一日三秋”情愫的涌动。经过10小时35分的飞行,到达首都机场是北京时间19日6时正,走出机舱,披着曙色迎来了北京的黎明!这是一个秋高气爽阳光灿烂的日子,到旅社放下行装,来不及调整时差带来的疲劳,来不及休息,就跑到天安门广场,用“我回来了!”为题,摄下一张张“阳光、红旗、天安门”的秀色图片,当作这次西欧旅行游记的尾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