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巴黎梦(多图)

作者: 安雪莉
 

没到过巴黎之前,巴黎是一个梦,浪漫迷人,隐约可见。一直以来我都被法语的悠扬柔婉所挑动,又时常牵念于咖啡的阵阵浓香,幻想着一片树叶飘落在公园一隅孤寂长椅上的幽雅美丽。于是,有一天当我步出机场,抬头望见巴黎晴朗的天空时,不经意间,我为这片天空而感动。
                 
  巴黎的天空蓝得干脆,薄而且透明。比起其它地方的天空,它不见得最美,却始终是活跃的、亲切的、蕴蓄的,换一种说法来形容,巴黎的天空懂得微笑。
                 
  清晨,在浓浓的咖啡香中被唤醒,咖啡永远是巴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迫不及待地打开窗子,感觉清风穿过洁白的圣心堂、穿过贵气的杜乐丽花园、穿过高耸的埃菲尔铁塔,带着塞纳河的蒙蒙然和闪动的波光拂面而来,清冽而甜润。早晨的巴黎是悠闲自在的,没有紧迫感,一杯咖啡、一些羊角面包、一张报纸,巴黎人喜欢以这样的方式迎接新一天的开始。
                 
  巴黎作为一个都市,有张有弛,而且相当整体。走在巴黎的街头,感觉巴黎本身就是一座唯美的博物馆,金碧辉煌的宫殿、古老的房屋、风格各异的教堂、优雅的林荫大道、铺着石子的小巷,还有矗立着无数精美雕像豪气的大广场,无不是这座博物馆中最珍贵的展品。无论你站在哪里,周围便是一幅画、一首诗,透着优美而浪漫的清音。
                 
  然而,车来人往拥阻的交通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们,眼前的巴黎分明是一座繁华的都市。于是我们的目光转向地下,跟随巴黎人的脚步去探访。
  巴黎的地铁很古老,不豪华也不张扬,却是四通八达的。就连以车代步的当地人也习惯于将车停在地铁站旁,转而一头扎进地下奇妙的世界。
  巴黎的地铁是丰富的,卢浮宫站从1968年起就开始摆放各种艺术复制品;巴士底站中挂满了诉说着法国大革命的大壁画;协和站里则有一行行摘自人权宣言的词句;甚至于各条线路上的站名都无法与整个法国的历史和战争史分割开。雕花的大门配上精致的灯具,法国味十足的地铁入口更是成为了巴黎著名的地标。站台里艺术家们正用悠扬的音乐为来来往往的过客娓娓讲述着这个古老浪漫的艺术之都的故事。
                 
  回到地面,重新拥抱阳光,感觉温馨又甜美。巴黎是一座会思考的城市,它真正的美并不只在于它的表象,历史的烙印和文化的沉淀,都为它独特的美添上了厚重的一笔。
  十七世纪,路易十三开启了法国的盛世时代;“太阳王”路易十四的统治更使得巴黎这座城市集财富与权势于一身。然而1798年血腥的法国大革命爆发,软弱的路易十六和他的王后被送上了断头台。1799年,好战的拿破仑趁着乱世夺权,自立为法国皇帝,野心勃勃欲将巴黎建设成为世界的中心。在拿破仑三世的任命下,欧斯曼男爵用了十七年的时间来进行他的都市更新计划,建设了许多美丽的公园,也完善了城市给水排水的系统。1855年,世界博览会在巴黎开幕,自此埃菲尔铁塔成为了巴黎的象征……
  时光远去,许多功过是非已无须我们再去细细地评述。从“雅各宾俱乐部”到“巴黎公社”,当年革命民众攻陷了巴士底监狱,而狱中仅有七名囚犯;巴黎城市的改建、埃菲尔铁塔的动工,都曾经遭到过最严厉的批驳;在法国人眼中哪个才是真正的英雄,拿破仑还是圣女贞德?
                 
  更有一些名字与这座城市息息相关难以分开,他们因巴黎而浪漫,他们的作品因巴黎而永恒。
  孚日广场六号二楼是雨果的故居,他在这里完成了著名的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发表后一再造成轰动;大仲马和小仲马父子也是在巴黎写下了他们最有名的作品《三剑客》、《基督山恩仇记》和《茶花女》的。巴黎是印象主义的发源地,印象派创始画家莫内、雷诺瓦和希斯里就是在巴黎的一间画室相遇,灵感激荡;而毕卡索在蒙马特高地西侧的“洗衣船”画下他的早期立体画派的代表作品《亚维农的姑娘》;梵高和他的弟弟塞奥同住过乐比街56号;雕塑家罗丹的家则在巴黎市中心梵妮路77号……更有伟大的喜剧作家莫里埃、著名诗人兼寓言家拉。封丹、波兰作曲家及钢琴家肖邦等人选择辞世后永远留在了巴黎。
  如今我们依旧穿梭在博物馆中,他们的故居中,甚至在他们曾经坐过的咖啡馆中寻找,因为我们相信他们不曾离去,永远也不会离去。
                 
  午后的阳光透过绿叶间的细缝碎碎地撒落下来,班驳地点缀在咖啡小馆的墙面上。抚弄着手里的咖啡看向窗外,窗外依旧人来人往,但巴黎却因为这杯散发着浓郁芬芳和淡淡雾气的咖啡而变得恬静精致。
  其实我并不喜欢喝咖啡,却十分迷恋咖啡醉人的香。走在塞纳河边,随意坐进一间咖啡馆,在这里,一个异乡人能够品味到巴黎的自在幸福,间或一缕流浪的忧郁。
  巴黎的咖啡馆数不胜数,如繁星般散落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咖啡馆各有各的精致却往往都是小小间的,桌子也是小小的,紧紧挨着,仅留出走道让经验老道的侍应生端着咖啡和美食潇洒地往来穿梭。露天的座位更是一律朝向街道,巴黎式的小圆桌提醒着路人不如停下脚步,美美地来喝上一杯香醇的咖啡。渐渐地我发现原来巴黎是个流动的大舞台,巴黎人是如此地喜欢看人和被人看,咖啡让他们满足,他们需要咖啡的唤醒。
  1686年巴黎的第一家咖啡馆创立,这家名叫波蔻伯(Le Procope)巴黎最古老的咖啡馆的出现渐渐地改变了巴黎人的生活。当年萨特和西蒙波娃就把花神当作了自己的家,他们在咖啡馆里工作、午餐、会见记者;立普咖啡馆则是海明威、《小王子》的作者安东尼圣修佩里常常光顾的地方;绘画大师达利更喜欢流连于超现实画派的大本营西哈诺咖啡屋……三百年后的今天,咖啡更是成为了巴黎人生活最自然的一部分。
                 
  在巴黎还有一多,那就是教堂了。教堂不仅反映出巴黎建筑精致的一面,内部巧夺天工的绘画及雕塑更是让人叹为观止。大多数的教堂不仅白天开放参观,固定举行礼拜,还保留了宗教音乐的传统,经常举办古典音乐会。
  巴黎的教堂风格迥异,有新古典风格的代表圣毕许教堂、文艺复兴风格的代表圣提安杜蒙教堂、巴洛克和古典风格相结合的瓦德卡斯教堂,还有属于第二帝国风格的圣克娄蒂德教堂等等,可以说教堂引领着当时的时代潮流。
  教堂更是记录了历史的点滴。巴黎北郊的圣德尼教堂,埋葬了最多的法国国王与王后,同时也是建筑史上尖形拱门和玫瑰窗的发源地;圆顶教堂是巴黎伤兵院的礼拜堂,却因拿破仑的骨灰安葬于此而闻名;圣玛德莲教堂是为了纪念圣女玛莉.玛德莲而建,整座教堂呈现出希腊罗马神庙的风格;白色的圣心堂更是有一段典故,据说普法战争爆发之际,有两为天主教商人发愿,如果法军能够摆脱战争,将盖一座教堂献给耶苏圣心,这就是圣心堂的由来。
  但让我们最倾心也最亲近的教堂还是巴黎圣母院。圣母院同巴黎的历史息息相关,它的旧址是一座罗马神庙,1163年教皇亚历山大三世奠下第一块基石,1200年教堂的正面完工,1245年镶嵌着拱形对窗的两侧钟楼完工,大革命期间凝结了无数建筑师和艺术家的心血的它差一点被夷为平地,1793年诸王廊上二十八位国王的石雕被推倒,圣徒们的脸被毁损,教堂也被改作他用,直到拿破仑时代才又将它还为宗教之用,并加以修复增建。
  有一个名字永远无法和圣母院剥离开,那就是维克多·雨果,1931年二十九岁的雨果出版了小说《巴黎圣母院》,又名《钟楼怪人》,随即扬名。如今无以计数的人们来到巴黎圣母院,为的就是寻找一个名叫卡西莫多的敲钟人的身影。
  阳光透过两侧十三世纪硕大的彩绘玻璃窗子倾洒下来,为教堂凭添上几分神秘与清幽,时间在这里缓缓地流动,无数颗赤诚之心在这里娓娓倾诉,此刻天堂为你我开了一扇窗。
                 
  暮色渐渐下垂,丝絮般的彩霞还不舍地点缀着天际,落日的余辉洒落在巴黎繁华的街道和优雅的建筑物上,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倚在新桥石砌的围栏上,迎向河上来风,细数着塞纳河里泛着青辉的柔波,偶尔看到一对情侣停下脚步相拥而吻,我确信浪漫是属于巴黎的。
                 
  离开巴黎之前,我为自己寄了一张明信片,是安东尼圣修佩里的小王子,记得他在书中曾经讲过:“如果你喜欢某一朵长在某颗星星上的花,那么夜晚仰望天空时,就会觉得很甜蜜,好象所有的星星都盛开着花。”我想,巴黎就是那朵花,它永远是我心头最美丽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