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接触 芬兰篇

  1999年8月23日下午两点,芬兰航空公司的旗舰客机麦道-11呼啸着降落在赫尔辛基国际机场,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呼吸到了异国的空气,很新鲜也很新奇。
                 
  一、芬兰生活:
                 
  走出机场,手持“南卡洛里亚理工学院”牌子的校车司机似乎守候已久。一路无语,因为语言不通。经过两个小时颠簸,我们到达了学校为我们安排的住处,是一个小酒店。比利时同学和俄罗斯同学已经列队相迎,外事办主任也来了,一阵寒暄之后便到酒店经理的屋子里吃了点东西。紧接着,我们就开始收拾行李,说来也怪,八个小时的飞机,六个小时的时差居然没什么感觉,也许是太累了。第二天我们准时出现在课堂上,开始了芬兰的学习生活。
  这里的学校和国内有很大的区别,各个系是独立运作的,甚至一个系的不同专业也是分开的,比如我们旅游管理系,餐饮管理专业在Lappenlanta市,而酒店管理专业则在Imatra市。我们留学生前两个月在Lappenlanta,后两个月在Imatra.学校也没有宿舍,学生们都自己找公寓住(留学生的住宿是由学校统一安排的),食堂只提供午餐,我们留学生是免费午餐,下午如果有课或有活动还可以吃晚餐。上课也没有教材,每节课老师发些复印材料,然后大概给一些要求,大家就按照要求去上网或到图书馆找资料,为论文或讨论课作准备。几乎没有老师不停地说,学生只听,大部分情况下大家就象聊天一样,你一句,我一句,非常自由。
  学校为了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芬兰,差不多每个礼拜都组织参观,什么纸厂、糖厂、木材厂、银行、酒店,遗憾的是没有去诺基亚。要知道诺基亚、造纸业、木材业是芬兰经济的支柱。星期六、星期天我们得自己做饭了,这就需要采购,走进超市的第一感觉就是东西太贵,北欧国家都实行高税收、高福利,物价指数也是全球最高,比利时人也感觉东西很贵,我们就不用说了,所有的东西几乎都比国内贵几倍,唯一便宜的是汽车,我又买不起。
  芬兰是一个非常友好的民族,无论走到那里都会遇到愿意人心帮助你的人,有一次我到赫尔辛基办理国际学生证,但是因为不知道怎么办就随便问一位路人,对方恰巧也是一名大学生,在赫尔辛基大学读法律,对方硬是带我去,最后一直帮我办完所有的手续,其实每个来芬兰的朋友都可以遇到这样感人的情况。芬兰人喜欢喝酒泡吧,一到周末各个酒吧迪厅绝对是爆满,绝大多数都是18-40左右的青年和中年人。芬兰人是非常腼腆的,但一喝了酒就大说不止,特别有趣。从法律上讲不到20岁的青年人是不可以买酒和进酒吧和迪厅这种地方的,因为很多年轻人一喝就是酩酊大醉,在一定程度是也产生了一些社会问题。说到社会问题,我想世界上应该没有哪个国家比芬兰的问题更少了,当你走到芬兰的大街小巷,你会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安全与宁静,因为极佳的社会福利制度,犯罪律是非常小的,所以警察通常的工作都是限于抓抓酒鬼之类,什么谋杀案,大的抢劫案几乎没有听说过,就算是深夜3点钟,女孩也敢在大街上走的,不过有一点是,每个城市都是通明透亮的,商店的橱窗从来不关灯(芬兰的商店和超市节假日必须休息),街道上的照明非常好,不过也是够浪费的了。
  刚到芬兰发现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所有行驶的汽车昼夜都开车灯。原来北欧国家地处高纬度地区,日照时间很短,昼短夜长,如果汽车行驶时不能及时打开车灯,极易发生交通事故,于是法律规定:只要汽车一启动就要打开车灯。于是便有了这一有趣现象的发生。
  另一件值得一提的事情是学生证非常有用,乘火车和汽车一律半价,无论使用多少次。如果有国际学生证,乘飞机、参观博物馆,住学生旅店都有折扣。更有趣的一次是在俄罗斯,我们到肯德基吃快餐,俄罗斯同学让我们拿出学生证,在这里吃饭居然可以打六折,从此在俄罗斯的十天时间里渴了就是百事可乐,饿了就是美味炸鸡。还有在圣彼得堡参观冬宫时用芬兰学生证居然免费,我们的俄罗斯同学反而忘了带学生证,掏了一百多卢布。
  芬兰人非常友好,在街上认识不认识的人都和我们打招呼,可能是这里中国人太少了。而芬兰全国才500多万人,Lappenlanta市5万人就是芬兰第十大城市,环境好倒是真的。夏末的芬兰到处枝繁叶茂,干净的街道,整洁的市容,新鲜的空气令人心旷神怡。在这里我们居然也成了名人,报纸上也有我们的消息,圣诞节时有我们全体留学生的一个专访,而又以中国人为重点,可能确实是因为中国人太少了,别人对我们缺乏了解。还有一次我去银行付手机费,但是我又不认识自动付款机上的芬兰语,只好找人帮忙。一个银行工作人员一边教我一边问我从哪里来,我说中国,她说你是天津来的吧,我很惊讶她竟然知道天津,她说经常在报纸上看到我们的消息,然后又问我一大堆问题,接受热情的同时,我也感到他们对中国的了解确实太少了。
  有一个芬兰朋友和我们聊天说她除了知道中国离芬兰非常远之外,别的一概不知,甚至连万里长城都不知道,我们在埋怨她知识贫乏的时候,也体会到我们国家的开放程度和宣传力度还有很大差距。
  到了芬兰就不得不提它的首都赫尔辛基――这个建于1650年的欧洲十大文化名城。赫尔辛基大教堂已经成了芬兰的象征,芬兰的千禧庆典就是在赫尔辛基大教堂广场举行的。我一共去过五次赫尔辛基,大都是路过,其中有一次是学校组织留学生去的,住了两天,就住在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会馆旁边,一出门就是体育馆。往市中心走的路上有赫尔辛基博物馆,博物馆前面就是芬兰第一任总统雕像,据说他曾经到过中国,和我们也算有缘。赫尔辛基火车站也是个著名建筑,顶上是四个抱着地球的大力神,威武雄壮,充满了北欧风情。
  芬兰是一个女权主义国家,妇女地位很高,我在Imatra读书时,Imatra市民正在为Imatra市的女政治家竞选总统呐喊助威,而现在她也确实当选了,她的名字我忘了。
                 
  二、心醉桑拿:
                 
  一名芬兰诗人曾留下这样的诗句:“桑拿是天堂的入口,也是地狱的出口。”在芬兰第一次洗桑拿的情景至今难忘。那是一次学校组织的远足,到达目的地后热情的主人邀请所有的外国留学生蒸桑拿,要知道按照当地的习俗请客人桑拿是最盛情的款待方式。
  于是我便享受了真正的桑拿――芬兰浴。随主人走进拿屋,整个屋子都是用原木建成的,木材表面没有油漆,已被熏得发黑,依墙有三层木阶榻,低处和高处温差很大,小孩、老人和体弱者一般都坐在中下层,身体好的人都愿意往高处坐,这样更富有刺激性。木榻是用多孔、透气、散热好的白杨木制成的。木榻前方是一个堆满石块的炉子,这种石块多含矿物质,不仅耐高温,而且还能保存大量热能。主人两三个小时前就已经用桦木烧火,将石头烧得滚烫。此时,可以闻到空气中弥漫着桦木燃烧后的清香,这就是芬兰人最喜爱的烟桑。客人就位后,主人开始用木勺从木桶中舀起一勺勺凉水轻轻泼到滚烫的石块上。在一片“咝咝”声中,一股股炙热的蒸气腾空而起,室内所有的人顿时大汗淋漓。室内温度越升越高,室内坚持蒸桑拿的人越来越少。
  一刻钟后,主人带我到室外,示意我跳到湖水中。啊!当时湖水温度只有12-14摄氏度,这一热一冷非重感冒不可。主人说:“Take it easy. Just do it.”我眼睛一闭就跳了进去,咦,奇怪,一点都不冷,反而觉得浑身上下都非常轻松,在水中游了一会更觉异常舒展。随后,又跟着主人返回桑拿房,然后再跳进湖水中,往返三次才算完整地经历了一次地地道道的桑拿――芬兰浴。
  芬兰人把桑拿屋看作是一块神圣的地方。他们认为桑拿的木榻下住着神灵。因此,在桑拿里必须象在教堂里一样规规距距。浴者不能大声喧哗,打闹和说脏话,违者要受惩罚。到今天,芬兰的桑拿屋一直保持着自己的纯洁性。
  芬兰的每座私人住宅里都建有桑拿房,在度假房屋中,甚至先盖桑拿屋,再盖住房。而每座公寓楼里都必有一个公共桑拿房,一般都在地下室,多是电桑拿(用电加热)。在我居住的公寓里同样也有,每天晚上,我们都要去蒸桑拿,这已成为睡觉前的必修课。
  桑拿在芬兰人心目中所占据的特殊位置似乎无法用其他东西代替。在战争年代,芬兰士兵奔赴前线未挖战壕,先挖战地桑拿,据说可以鼓舞士气和斗志。芬兰人外出旅游时,要带上篷式桑拿房。芬兰运动员参加国际比赛时,如果住所中没有桑拿房,成绩会多多少少受到影响。芬兰所有大公司企事业都有专门用于谈判和公关的桑屋。如果说在中国许多重要的生意是在饭桌上做成的话,那么,桑拿房就是芬兰的的生意场。有人说:“桑拿是窥探芬兰社会、文化和民俗的最直接场所。”That‘s true!
                 
  三、极地风光:
                 
  芬兰全境四分之一的地区在北极圈内,隶属拉普兰省。在北极圈标志碑周围就是圣诞老人的故乡――圣诞老人村(罗瓦涅米市内)。
  12月22日,我去了圣诞老人村,北极是我北欧之行的最后一站。挑选12月22日去是因为那天是北极日照最短的一天,从日出到日落仅两个小时。如果再晚些时候去可以看到极夜。在芬兰的最北部,天空中的红日在11月底最后一次出现在地平线后,便无声无息地消失在茫茫夜色中,直到来年1月中旬才缓缓升起。但在拉普兰省的大部分地方,连续数周的长夜并不完全是一片漆黑。中午前后,南方的地平线上会出现一片明亮的彩光。天际边时常还可以看到神奇壮观的北极光,绿色、白色、黄色、红色的不规则光束变幻莫测,持续时间最长可达数小时之久,然后突然神秘地消逝。
  到了北极之后,一定要坐雪撬。拉雪橇的是驯鹿(raindeer)和猎狗(hoskey),驯鹿雪橇是比较传统的,猎狗雪橇似乎新潮一点。
  自古以来,拉普兰人的祖先就以捕鹿、养鹿为生。鹿肉、骨髓、鹿血和鹿奶是拉普兰人的传统食品,鹿皮可以制成衣服、皮靴、被褥和帐篷,鹿角和骨头则用来制作药物、工具和各种别具一格的工艺品。
  当我们坐在驯鹿雪橇上,穿行在林海雪原中,耳边环绕着Jingle Bells的旋律,我不仅可以尽情饱览拉普兰的自然风光,也可以从阵阵清脆的鹿铃声中寻找当年拉普兰人游牧生活的感觉。
  猎狗的样子有点象狼,但个头较小,六条狗拉一只雪橇,跑得距离非常短,价格却不菲。既然已坐了驯鹿雪橇,猎狗就免了吧,合几张影算了。
  坐了雪橇之后就开始逛圣诞老人村和圣诞老人公园以及北极圈商店、博物馆。
  商店里居然有卖北极熊皮的,价格不算高。但我怀疑那不是真的,于是我只买了一小块,而和我同去的一个同学买了一整张,每天睡觉都盖着,得意的很。
  圣诞老人公园也没有什么特别,有点象前几年国内颇为流行的人造神话宫,只是非常精致罢了。
  北极圈博物馆前就是北极圈界标,拉普兰人利用得天独厚的条件为到北极圈的客人举行跨越北极圈的仪式。我也参加了,拉普兰姑娘郑重地发给每位游客一张证书,作为客人正式跨越了北极圈的证明,留作永久的纪念。最令人兴奋的是我居然拿到了汉语版的证书,而且行文非常流畅,遗憾的是我的名字仍是英语。也许生命中总要有一些缺憾。
  离开芬兰时,一个芬兰朋友送我们,他说:“其实我们两个国家离得很近,中间只隔了一个国家――俄罗斯。”是的,朋友,我们会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