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德国(1)

一)现代居住情况

西欧人有一种说法是:吃在法国,穿在英国,住在德国。德国人的住房比较宽敞,一般都在100平方米以上。不过这种居住条件也是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才达到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许多城市被夷为平地,战后德国存在着严重的房荒。当时国家能提供给1700万个家庭居住的住宅仅为1000万套,许多人拖家带口寄住亲友篱下,或在临时接待站中栖身。政府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尽最大努力建房,以缓解人们住房紧缺的状况。如今,在德国包括大型别墅、独门小院,公寓单元房等各种类型的住房大约有3499万套,其中2792万套住宅在原西德地区,这里人均居住面积达35平方米,住房数量与家庭户数基本持平,战后住房紧张的状况得到了根本缓解。在德国这2792万套住宅中,有40%为私人住宅,有60%供出租。
随着住房条件的改善,人们越来越注重住房的质量,不仅要求住房具备现代化高标准,如合理的住房结构、现代化的卫生设备、不锈钢系列化厨房用具、集中供暖、电话进入家家户户等,同时随着居民文化素质的提高,美化住宅环境成为人们对住宅的新要求。在德国不仅家家都用鲜花、绿叶点缀居室,就是楼与楼之间也都留出足够的空地作草坪和儿童游乐场。
从住宅数量与人口相对应的角度看,德国的住房情况不能说是紧张的,但在德国西部的一些人口密集地区,年轻夫妇、多子女家庭和外国人要想租到合适的住房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比较复杂,一般认为:一是家庭结构的变化,如今两三代同堂的家庭越来越少,而一夫一妻以至个人独居的"小家庭"越来越多,甚至有的青少年为了追求种种自由,还未成年就搬出家庭去自营"巢穴";二是战后生育高峰期的人已到了成家的年龄,这批人急需住房;三是外国移民和原民主德国的居民大量涌入,从1988年初至1994年底,居民增长了400万,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某些地区的住房趋于紧张。人们对住房需求的增加同时也促进了原西德地区建房业的复兴,1994年建成住宅达48万套,以后又持续增长。
德国东部地区的居住情况比西部地区要逊色一等,那里人均居住面积为28平方米。德国统一时,德国东部的现有住房许多已年久失修,缺乏现代化的卫生设备,供暖设备也已陈旧不堪,急待改善。为此,原东德公民眼见西德同胞豪华舒适的宅院,迫切希望在其有生之年也能拥有一套像样的好房子。1990年,在德国东部地区用复兴贷款修复并使其达到现代化水平的住宅达200万套。199l-1992年,联邦政府拨款对德国东部地区30%的现有住宅进行维修和现代化改建。1994年,又拨款10亿马克用于建造福利住房和老房子的修缮。为改善全德居民的住房条件,联邦政府每年都为建造福利住房提供资金,1991年为17.6亿马克,1992和1993年各为27亿,1994年为24.6亿,1995年为19亿。

(二)不爱高楼爱乡居


装饰着花草的房子
德国人不喜欢喧闹的城市和高层的住宅,不喜欢塔式的高层公寓楼房破坏他们的田园风光。纵观德国的城市建筑,十几层的高楼并不多见,各处可见的多是传统形式的中低层建筑,德国人虽在城里上班,但他们喜欢把家安置在距城几十公里外的郊区小镇。凡是有条件的都希望拥有两处住房,一处在大城市中,以便于工作,一处在幽静的乡村,以供周末休憩。能够达到这一目标,既是个人成功的标志,也是可向亲友炫耀的资本。 德国人酷爱大自然,传统式的二三层小楼散落在山坡、田野、林间或河边,楼前房后都配有别致的小花园。在德国几乎家家都有盆花,有的家庭还有室内花坛,栽种着木本和草本的各种花卉,就是阳台、宅边也被充分利用种上了花草。五彩缤纷的花卉布满庭园,充满着诗情画意,给人以美的享受。
德国中等阶层的家庭多住在具有传统形式的矮层建筑中,这些建筑有的是独家独户,有的是半独立式的。这类住宅保留有传统的外观,房顶呈人字形或四坡、复折等形状。颜色也是多种多样的,一般北方色调偏浅,但无论什么颜色都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一致。此外这种住宅居住面积都较大,在构造和布局上尽量利用空间,设计也合理科学。近年来,一种半独立式的楼房很受欢迎,这种房子之所以被称之为"半独立",是因为它是两座连成一体的小楼,两所房子并肩而立,共有一面山墙,每所各住一家,园地中间有围栏或矮墙相隔,使两家相邻而互不干扰。这种房子与其他左邻右舍绝然分开,既可保持居住情况的相对幽静,又可以适当节约地皮、减低造价。